Vol.203|大武山的荷马:声音的咏叹就是我们的历史|嘉宾:胡德夫

Vol.203|大武山的荷马:声音的咏叹就是我们的历史|嘉宾:胡德夫

东腔西调

历史

2024-09-27

1 小时 37 分钟

单集简介 ...

如果不借助照片或文字记录,或许很少有人能回忆起今年9月的第一天,自己在哪里、做了什么。但阿那亚的9月1日,却因为“台湾民谣之父”胡德夫的日出专场音乐节,和浪漫绑定到了一起——尽管那天并没有真正的太阳升起,只有大雨、海风、沙滩,以及破晓前来自四面八方的聚在一起走向音乐的人群。 演出结束后,我们有幸邀请到胡德夫(@胡德夫_Ara_Kimbo)及其经纪人郭树楷先生做客东腔西调。从大武山下“牛背上的小孩”,到台湾民歌运动的先驱,到为台湾原住民权益奔走的斗士,Kimbo一路走一路唱,从未停歇。在他的歌里,总能听到对乡愁的咏叹,对人的悲悯,对时代的追问。 之前很多媒体都跟Kimbo聊过他的人生经历、民歌运动或原住民运动。在今天的节目里,我们想聊些不一样的内容,比如他那些歌曲中的原住民的生活世界,原住民音乐的咏叹旋律,以及民歌与原住民的社会表达。在我们眼里,Kimbo不仅是一位词曲创作者,更是一位吟游诗人,是来自大武山的“荷马”。一起参与本期对谈的嘉宾,还有我们的老朋友、资深民歌乐迷张新刚老师,欢迎和我们一起从Kimbo的歌曲开始,走进Kimbo的生活世界之中。 【本期对谈】 何必,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张新刚,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胡德夫,歌手、音乐人、“台湾民谣之父” 郭树楷,胡德夫经纪人、音乐制作人 【收听指南】 01:37 村庄与部落,山谷里的自在童年   08:26 大武山,盛放着想象力的乌托邦 11:54 离开故乡,思念自然成了咏叹调 16:09 共享的大武山,柏拉图的“美丽城” 23:06 宗教、祖灵崇拜与原住民的生活 30:00 虚词与咏叹旋律,其实也有意义 39:04 在非工业化流程和状态中做音乐 46:07 口传的除了歌声,还有部落神话 51:12 民歌不只有美,它还唱喜怒哀乐 01:00:20 《为什么》背后,是苦难让人觉醒 01:06:30 咏叹是我们的历史,漂泊是我们的住所 01:10:37 《枫叶》,胡德夫唯一的一首情歌 01:15:32 干净、悠远、温暖,却又直击灵魂 01:19:48 台湾一代艺术家,被激活的创造性 01:25:50 大武山的“荷马”,想记录原住民世界 01:30:19 去做统一的、真诚的、知行合一的人 01:34:07 赖声川×张震×胡德夫×萧艾,《江/云·之/间》 【工具箱】 01 胡德夫,1950年出生,被誉为“台湾民歌之父、原住民运动先驱”。小时候的胡德夫叫Ara,他的父亲家姓原为“Makakaruwan”,意为“人丁最多”;族名Tuko,“德夫”二字由此而来。他来自台湾台东县太麻里大武山的一个原住民家庭,11岁第一次离开部落到山外的中学读书,并开始接触到音乐和歌唱。1968年,胡德夫在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时,爱上了英国民谣和西洋音乐,他与李双泽、杨弦等人在台湾掀起一股本土音乐的民歌运动热潮,被称为“台湾民谣之父”。 从2005年的第一张《匆匆》开始,胡德夫陆续推出了《大武山蓝调》《芬芳的山谷》《时光》《最后的猎人》等个人专辑,近年在全国多地举办了《大武山蓝调·弹唱私享会》,不仅出了自传《时光洄游》和《我们都是赶路人》,还编写了《音乐通识课·胡德夫讲世界民谣简史》。 02 大武山区是台湾岛中央山脉南端的高峰,其东西两侧皆有陡峻的断岸急降,地形宛如是一个矩形的大地垒,四周由陡岸围绕,自成独立之系统。胡德夫的个人介绍总是绕不开大武山,例如:胡德夫出身于台湾台东县太麻里,身上流淌着卑南人和排湾族的血液。在大武山怀抱中,在太麻里溪谷中,有他和他的牛,还有满山的月桃花,飞舞的蝴蝶,以及在天上自由飞翔
更多

单集文稿 ...

该单集暂无文稿,联系我们制作?